我终于明白它们是怎么把自己玩的了

顺义西装定制价格-顺义西装定做

我终于明白它们是怎么把自己玩si的了

制造企业都是怎么在转型升级中把自己玩si的。

一、巨婴病

当你是个乞丐的时代,千万不要吹牛,假装自己是皇上,给爷来个御厨,因为它会给你在心里构建一个虚幻而美好的未来。

吹得时间久了,别人没信,你可能反而把自己骗信了。

我走过的1000多家制造企业里,70%都是自己感觉四面楚歌,渠道、店铺全军覆没,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靠打鸡血、跳励志操、给员工洗脑、给客户送钱,拉着代理商加盟商吃吃喝喝,这些老办法是没啥希望了。想突围呢?放眼一望,四面八方都是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

于是土豪们纷纷开始“转型”,做吸尘器的改作机器人,做农机的改做无人机,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联网平台,天下熙熙攘攘,皆为贴上互联网。

很多人以为传统企业不懂互联网,其实按照我的经验,工业4.0、CPS、C2M、互联网+、智慧工厂、工业互联网……说起这些新词,其实土豪们比谁都明白,因为各种培训班他们都去了嘛,跟你聊三个小时不带重样的。然而我转进他们车间一看,乱七八糟一塌糊涂,连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产都没有,你只要问一句,他们就会说“国内这个行业都是这样的,我们还是比较好的呢!”。

所以我觉得,传统制造企业的困境与其说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挑战,还不如说是自己内部作。他们是通过一次次美好而成功的战术,让自己最终陷入了战略困境之网,现在是越挣扎,网子勒的越紧。所以现在也有越来越的制造企业发现,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做,反而活的还好一些,而这种看起来的“好一些”,麻痹了他们对于现状和未来的判断,这是另一种作。

中国的传统制造企业总是在两个极端上来回摆动,当土豪们听了某位大师的互联网思维讲座,热血沸腾的时候,一拍脑袋可以豪掷千金,我就见过一个做钢管的公司,给员工连个口罩都不舍得买,却扔几千万去开发APP互联网平台的。而这些“跨越式”发展的企业,一旦遇到挫折,又立刻缩回来,变得比任何人都保守,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认为你是忽悠、扯淡、不切实际。然后开始怨天尤人,跟政府抱怨给员工上社保太贵啦、环保检查太严啦之类的,高呼“实业难做”,企图让政府出手救他。

如果说爱国主义是恶棍最后的避难所,那么坚守实业就是烂企业最后的护身符。我见过一家企业根本没有技术可言,靠买两台设备、招一批人给别人造东西起家,当年靠着关系辉煌过一段,但是车间管理一塌糊涂,帖上个“坚守实业”的标签,就把自己当成了国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我替国家谢谢您,求您千万别再坚守了,您除了浪费国家的资源没啥贡献,趁早关门该干嘛干嘛去吧,国家其实没有您坚守会更好……

中国的很多制造企业就像一个巨婴,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么激进要么蜷缩,总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如今上至政府、下至企业,人人都在谈转型升级,但是我看到的是,真正能够转型升级的,少之又少。大多数都是“高举红旗,原地踏步”,要么根本不动,要么项目夭折,要么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我这次调研的企业中,其中有两家食品制造企业,管理体系很类似,进车间都要先换衣服、带头套鞋套,然后全身吹风,洗手消毒后才能进去。表面上看起来管理都不错,但是我在里面用手摸了几处地方,一家让我沾了一手灰,另一家一尘不染。前一家是咱们中国的龙头企业,后一家是北京市顺义区的一家日资企业,叫京日东大食品(注意是日籍华人,老板是60年代才去的日本,所以你千万别说什么日本人就是比我们认真比我们厉害,中国人不差啥)。

这就是我们制造业的差距,看起来什么都有,但是照葫芦画出瓢总不是人家那么回事。为什么呢?

我们看看细节,那家日资企业,里面每一个地方,哪怕是维修车间的工具,都摆放的整整齐齐,厂里每一个员工见面都会微笑着互相问“你好”,你别小看这一句话,当员工有了主人翁意识的时候,每一项改进他都愿意贡献智慧。所以那家日资企业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这显然是全员参与的结果,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而咱们的企业往往觉得企业文化就是个虚的东西无所谓,管理就是领导一个人的事,领导当然只能关注到大面,细节他顾不上,而员工觉得管理跟自己完全没关系,自然就是空有架子没有实际。我们跟人家看起来什么都不差,可就是差一点文化,这个一点,其实就是十万八千里了。

所以我一直呼吁,中国制造之振兴,首先在于工业文化之振兴,破除巨婴情结,让企业学会面对现实,学会像成年人一样思考问题。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一场以“智能制造”为名的政治运动,而是一场全面的制造业文艺复兴。

二、文盲病

去年的一次走访,去的一个老朋友的企业,做轮胎设备的,他给我介绍自己转型升级的经验。讲了一堆“互联网+”的理念,然后加上乐视贾总的跨界颠覆生态化反理论,最后告诉我他准备进军医疗行业,跟日本专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牛叉的、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医院。

医院!

回来后我在网上买了本新华字典送给他,扉页上写了“转型”两个字,这兄弟不明就里,我也没多做解释。今年他投了重金的医院没搞起来,亏了不少钱,再见面说起这事来,我告诉他当时送你字典,就是想让你自己查查那个词是什么写的,是“转型”,不是“转行”。

一个企业冒然转到全新的行业,既没有行业的经验,又没有客户的基础,也没有熟悉监管的团队,失败是大概率事件。而转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内闯出一条生路,在熟悉的轨道上做创新。转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转型是要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中,跳出原来的框架去思考,从而改变现状、求得生路。只有在一个行业内专注地去经营,长期地去耕耘和积累,才能发现那个行业中的痛点问题是什么,才能够针对这些痛点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有人肯定会说,你也转过好几次行啊!

我必须得告诉你,首先我每次转行都是因为有一些现实的原因,不得已而为之,是被迫的不是我积极主动去寻求的。其次你只是看到我明面上的行业变了,但是没看到,其实我的内核,“扯淡”的能力始终没变,所有看起来的“转行”其实都是我自己核心能力的价值延伸。

比如谷歌做无人汽车,什么跨界颠覆,中国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效仿之。可你不知道的是,无人驾驶技术本来就是谷歌的长项,它并没有跨界,而是把它的核心技术延伸到了自动驾驶上。很多自动驾驶原本用的就是谷歌的图象处理技术,图像和数据处理的技术这正是谷歌搜索多年来积累的优势所在。你不能把谷歌的汽车看成是一辆汽车,应该把它看成是一部强大的数据处理器,因为他通过声光电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在识别周围的环境,把这一系列传感器获得的信号输入到他的中央处理器当中去,判断我这个车周围都有几辆车在开,这几辆车的速度是多少,发生碰撞的概率是多少,进行快速地运转。所以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实际上不是传统意义的汽车,他的核心是强大的数据和图像的处理器,而这原本就是谷歌的核心技术。

德鲁克说过:“创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创新在传统行业中照样可以进行。”美国的创新型企业有3/4来自传统行业,只有1/4是来自科技行业。

转型和创新都需要专注执着的“笨人”,专注在自己的行业,要像华为那样专注,几十年来如一日做通信设备,不炒股、不卖楼、不做金融、不上市。传统制造企业没必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所在这个行业没什么前途,一定要跨界到云里雾里的高科技行业去。并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什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你是炸油条的,就把油条炸好,炸成全世界最好的油条,生意不见得比阿里巴巴小。如果遇到瓶颈要转型,可以跳出原有路边炸油条的框架,看看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做成写字楼外卖,能不能配上特制豆浆,或者能不能联合附近的油条摊、煎饼摊整个小吃一条街,这才是真正在转型。

转型的关键在于价值创新,为整个产业链赋予新的价值,没有了价值创新,“转型”只能沦为“转行”。中国制造企业要学会把这两个词区分清楚,如果实在不明白,我也可以卖你一本字典,回家慢慢研究。

三、模式病

这几年互联网行业急速发展,像一个幽灵一样笼罩在中国经济的上空,给我们的制造企业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这就是迷信“模式创新”。

今天我们的传统制造企业非常热衷于搞各种各样的“模式”,任何一个“大师”提出任何一种模式,都有制造业的土豪前赴后继为之买单,去当大师的小白鼠。而这些模式说到底就一句话“找个新渠道卖货”。

线下代理商不行了改电商,电商不行了换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营销,做IP营销,C2C、C2B、C2M、O2O、OAO……动不动设个小目标,砸几个亿建个平台,最后发现,无论建了多少个平台,用了多少种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产品还是不值钱。

其实无论是什么模式,热闹的也就是那三两年,最终能让我们记住的,还是那些好的品牌,那些好的产品。哪怕这些品牌的价格高一点,我们也能忍着,因为他们能给我们信任。也就是,最终让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还是你的品牌,无论模式如何变迁,渠道如何改变,品牌都能平移、跨越这些障碍。而品牌的背后,归根到底还是你的产品,能不能给客户,给消费者以信任感。

比如这个月我走访的另外一家德资企业,叫罗森伯格,一个典型的德国隐形冠军。其实它就是个小企业,规模并没有多大,而我去的这家亚太工厂就生产一种小东西,一个汽车上用的连接器。

老实说我并不认为这东西有多高的技术含量,模式也很简单,生产——然后卖给汽车企业。如果在国内,这种不过就是个乱糟糟的五金加工厂,而这个德资企业,生产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之完善,让自认很有见识的我都要竖起大拇指。我去看车间的电镀环节,这一般是污染比较重的,在北京都要尽量疏解的环节,但是它那里居然一丝异味的都没有,而且连电镀泥都要拉回德国二次提炼。它的负责人跟我很自豪的说,建厂十几年,没有污染过中国一寸土。

你知道它的逻辑,它的模式是什么吗?没错,它做的就是个小东西,在整个汽车里,它占的成本恐怕连千分之一都未必有,但是它的品牌认知度高,产品品质好,作为汽车厂商,不可能为了在这么个小东西上省点小钱,就买一些烂厂商做的东西。所以它看起来是个门槛不高的行业,但事实上被替换的可能性极低。比如刚才说的这家企业,在如今车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它还能维持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靠的不是高科技、不是新模式,而是把小东西做到极致,让你换无可换,这就是德国隐形冠军的“模式”。

中国制造企业不要迷恋各种模式,在卖货的道路上一往无前的狂奔,而忽视掉品牌和产品的建设,归根到底,我们卖的是产品,不是模式。

四、牛人病

这几年各种互联网转型培训班的忽悠,也算让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搞互联网转型,靠自己原班人马是不行的,那咱们就找牛人来替我干吧!

如今的制造企业面临的一系列的困境,很多老板想到解决方法就是找牛人,找大神。上阿里巴巴挖人、上同行业大企业挖人、再不行去美国挖人。

这还不光是制造企业,连互联网公司也迷信这一套,比如前几年某视频网站就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牛人进来,敲锣打鼓欢迎一番,在蜜月期打得火热,但新鲜感一过去,发现好像没什么效果,于是马上反攻倒算,数落别人的各种不是,接着就在企业内部穿小鞋,使绊子,搞批斗,明里暗里各种敲打,最后,不欢而散。甚至有找各种借口欠工资不给钱的,于是接下来就是漫长的,互相指责。

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引进牛人大神,制造业的企业家们终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家伙都是大忽悠、大骗子。我们的制造企业极少有在自己的身上和企业内部找问题根源的,客观的讲,牛人大神们可能是有不少大忽悠的,但为什么偏偏都被你遇见了呢?当你迷信这些牛人大神能解决你所有问题的时候,这种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你要明白,牛人到底是什么产生的。

我们很多制造业企业家的逻辑是这样的:一帮牛叉的人(比如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凑到一起,才能做成一件非常牛叉的事。所以我只要把这些牛叉的人挖过来,就一定能把我的问题也解决了。

真相是,当年,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群普通人,组织到一起,通过协作,加上点运气,做成了一件牛叉的事,于是所有的这些普通人都成为了大神。

所以这些大神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机、平台和资源下功成名就的,而你的企业能够匹配这些资源给他吗?还有,你扪心自问,真的是想跟大神一起做一番事业吗?你其实只是看中他们在的资源,希望能够榨干这些资源后,把他们一脚踢开,空喊事业合伙人,都是嘴上说说。先不说这些牛人是不是真有本事,就算真是诸葛亮,到了你这里,任何一个老油条都可以对他指手画脚,动不动再打个小报告,他也免不了要成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更坏的结果是,牛人来的太多,没事争个宠打个架,外面的战争不好打,先整队友再说。

我们有多少制造企业,引入了牛人大神们之后,各种大会小会的开,一下子推动这个项目,一下子推动那个项目,各种发散各种脑风暴,结果哪个项目也讨论出结果,会议结束,大家做鸟兽散,一切归零,然后再来一轮。

你今天做企业面对的困难,从来不是因为缺少牛人,不是因为你的人不行了,而是因为人的协作方式不行了,也就是你的内部组织架构和沟通机制出了问题。当你的体制不行的时候,用一群牛人,还不如用一群怂人,至少他们不打架。

五、老板病

前两年,有一个制造业企业家想给干股拉我入伙,老实说他的产品还不错,我觉得挺有前途,企业规模也不算小,拿干股总是不吃亏的。但是我去参加了一次他们公司的例会,回来后就决定不要他的股份,也不参与他的业务了——因为我觉得帮他做事是浪费时间。

我只关注到一个细节,就是整个下午三个多小时的会议,除了我这个外人说了两句,全是他一个人在讲话,讲业务想法,讲发展方向,讲人员分工,整个公司的高管团队,居然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样的公司你可想而知,除了老板一个人拼拼活的干活,其他人都是旁观者,这个团队肯定是没有战斗力的。帮他做事,我自然觉得是浪费时间,有那功夫还不如我去看两集电视剧。2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个公司发展果然不是很好,原来的转型项目没了下文,蜷缩回传统业务苟延残喘去了。

在我们很多传统制造企业里,老板、领导都是全能选手,无所不能。公司内大大小小的会议都可以成为老板个人成功经验的交流会,成为他传授成功致富秘笈的函授班,你还不敢提不同意见,要么说你不切实际,要么说你不服管,再给你穿点小鞋,保证你混不下去。这就是我们制造业企业家们对自己过往成功经验深度迷信的结果。不可否认,传统企业家很多都是筚路蓝缕的发展,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人脉关系逐渐壮大起来的。但悲剧就在于,这种成功对于企业家自身的束缚,已经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最大的障碍。他们相信“道”,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以为自己三十几年前的成功经验可以指导如今新时代下的一切工作,所以,就导致他们既看不到变化,也不愿意变化。

更可怕的是,这种成功的老板,会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个依赖于这种成功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跟着老板一起筚路蓝缕开创成功的元老团队,他们是这种成功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任何人都不能质疑这种成功经验,改变就意味着威胁他们的地位,这股强大的保守力量,足以扼杀任何外来的新鲜血液。

这个时候,就算老板们痛下决心想要变革,也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内部进行大清洗,清楚元老,落下个无情无义的骂名。要么内部进行妥协,在新晋者和元老中间和稀泥,这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长远看必将引发更大的冲突。所以,对于这些带着成功光环的制造业老板们而言,这就是一种骑虎难下、进退失据的局势。

所以,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尤其是曾经很成功的企业家,转型升级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破除自己的权威,摘掉自己的光环,这个过程很痛苦很艰难,但是必须去做。因为只有突破过往成功的束缚,我们才能迎来更大的成功。

六、结语

其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坑还有很多,只是时间篇幅所限,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七、尾声

这几年走访了这么多家制造企业,感慨良多。

感慨我们和外资企业的制造水平差距还很大,真的很大。比如我拜访松下电器,25年的老旧工厂,生产的早已没有人买的非智能手机,业务连年下降。但是走进车间,整个工厂干干净净,精益管理体系十分完善,品质控制一丝不苟,让我对日本的制造业水平有了深深的敬意。

感慨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百态,糊里糊涂者有之,朝令夕改者有之,怨天尤人者有之,在亡边缘挣扎着更有之……

然后我也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亮点企业,车间里播放着流行音乐的时尚工厂,楼道里一尘不染的精益工厂,科研能力卓越的技术工厂,智能化水平极高的未来工厂……

紧挨着两家服装企业,用一大块布料的西装50元愁卖,一小块材料的内衣1000元抢着买,同一个行业,同一个地区,冰火两重天。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我经常会说的一句话:

“只有产业的新陈代谢,没有帝国的夕阳。”

北京哪有品牌折扣店

北京有好多奥

1燕莎OUTLEST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地点在东四环北工大桥边

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

燕莎奥特莱斯(OUT-LETS,英文原意是“出口、出路”的意思,延伸义是“工厂直销店”)地处东四环东南边的工大桥,约1.6万平方米的超大购物空间是北京目前最大的折扣购物广场。共分三个区,A区、B区、C区,AB区都是硕大的双层,C区则有三层。总体涵盖了服装服饰、文体、家居、食品等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内地的各种品牌折扣货品,属于综合型折扣广场,想买什么,这里基本都有,折扣一般也都在1-5折。

这里品牌全而大牌。在奥特莱斯销售的名牌商品有Prada、Versace、纪梵希、登喜路、法国鳄鱼、耐克、Kenzo、Ck、金利来、皮尔·卡丹等几百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尽管是名牌商品的下架商品、过季商品、断码商品以及出口甩单商品,但都是全新的。

A区较B区、C区人气都旺,但相对硕大的卖场空间来说还是没什么人,在周末的燕莎奥特莱斯,没有蜂拥的人群也只能归罪于目前的经济危机。A区一层经营的都不是什么我们熟知的大牌,大众消费品牌居多,各种老款的牛仔裤、商务夹克等比较吸引中年人士。二层高档精品区MaxMara 的一件精工细琢的小西装折后价格是2000多元。来自韩国的Guess目前有一件很贵妇的大皮草折后价格为3000多元。

B区冷清得多,放眼看去都是商品和营业员,顾客寥寥无几,一层主要是品牌包和外国食品、内地茶叶蜂蜜等,各个品牌的包都较老土,总之适合年轻人很少。二层的耐克工厂就熙熙攘攘得多了,所有鞋看着款型还都比较新,一般都在400-500元左右,年轻顾客居多,其他运动品牌折扣区内也是如此情况。

C区是精品区,一层云集不少国际大牌。二层的“米奇”如同我们在其他商场经常能看到的那样,永远有一个大的货架上有成堆的包在打折,款型都比较幼稚适合甜美小女生。三层有国美的电器样机折扣店,一台原价15999元的夏普液晶宽屏电视目前7折出售。

特色:综合型,大,品牌全而大牌,要什么有什么,折扣低。

买什么让人动心:B区耐克工厂的鞋,韩国进口的好看家居用品等。

服务/定期活动:大商场的服务,似乎永远都有活动。

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地址:朝阳区东四环南路九号(010-67395678)

特色:

1.品牌全而大牌。

在奥特莱斯销售的名牌商品有PRADA、VERSACE、纪梵希、登喜路、法国鳄鱼、耐克、KENZO、CK、金利来、皮尔.卡丹等2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

2.尽管是名牌商品的下架商品、过季商品、断码商品以及出口甩单商品,但却是全新的。

3.商品价格是不断变化的,过季的时间越长价格越低。

最诱惑之货:家具用品。这里的家具用品很精致小巧,而且价格也不高。

交通:★★

地处东四环东南边,对于没车一族来说实在不方便。

购物环境:★★★★

简洁、明快、舒适。逛累了还可以坐在商场里的椅子上休息呢!

价位:2~7折,服装价格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

货品种类:★★★★

服装、内衣、文体用品、箱包、鞋品及家居用品。

面积:约1.6万平方米 1、上品折扣五棵松店

淘服装、鞋帽、婚庆礼服等,乘坐地铁五棵松站下车往东,乘公交车335、849等西翠路口下车 ,位于今日家园旺市百利超市楼上

2、西单商场法雅体育工厂店

淘运动服、运动鞋、西服等 ,乘651,319,16,645,运通103,712,601,849等 皂君庙下车

3、首体上品折扣店

淘棉质内衣 ,中关村南大街56号 ,白石桥方圆大厦4层

4、北京亚运村大屯的上品折扣店

在北京市亚运村北苑路158号家和城二、三、四层。乘车路线:858、849、758、850、851、751、713、417、358、803、941、836、833大屯北站下车 ,做5号线到大屯路东下车。

5、 燕莎奥特莱斯

这里品牌全而大牌。在奥特莱斯销售的名牌商品有PTADA、VERSACE、纪梵希、登喜路、法国鳄鱼、耐克、KENZO、CK、金利来、皮尔?卡丹等2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尽管是名牌商品的下架商品、过季商品、断码商品以及出口甩单商品,但却是全新的。

特色:家居用品。这里的家居用品很精致小巧,而且价格也不高。

价位:二至七折,服装价格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

东四环南路9号(东四环北工大桥边。)

6.王府井上品折扣店

这家"上品折扣店"实质上是王府井工美大厦"上品折扣主题特卖广场"的一家连锁店,是主要针对大众推出的名牌折扣店。以运动休闲货品为主。大部分货品是大商场里的下架商品、厂家的库存商品、过季商品。品牌有鳄鱼T恤、花花公子、皮尔?卡丹、艾格、史努比等。价格非常便宜。但是货品大多数款式不潮流。

特色:皮尔?卡丹的袜子和圣大保罗的内衣,便宜又好的东西。堆在购物车上像小山似的商品随处可见,人多较拥挤。

价位:所有商品都在五折以下,有的甚至低至一至三折,一般在百元左右。

地址:王府井工美大厦五层

7、迪卡浓运动超市

燕莎奥特莱斯向北一站地,红星美凯龙家具广场旁边,东西物美价廉,品质非常有保证,好多都是国外原单,如果不是特别挑剔的话,你绝不会空手而归的。好多老外都到这里来买东西。

8、昌平顺义

所有爱淘宝的MM都爱去昌平和顺义.昌平的打折商场有:国泰\阳光\新世纪.顺义的有国泰.

昌平的乘车路线:德胜门或铁狮子坟附近坐345快车(德胜门是始发站)————南大街下车往南走是新世界。如果坐到政法大学往回走一点。南面的是国泰,路对面(北面的是阳光商厦)。顺义983、915、916能到。

9、中关村的上品很大,运动的比较多。在鼎好大厦后面的中芯大厦一层。

特莱斯折扣店 燕莎 三环 等等地方都有

北京哪里的品牌折扣店多

京城有不少长年打折的折扣店,经常光顾,总能收获意外惊喜。京城有精品折扣店,如时代广场LCX国际精品折扣店、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365折扣广场、上品折扣王府井店等;还有时尚味道不同的特色小店,会逛街的女孩总有收获。

LCX国际精品折扣店

首都时代广场的LCX精品折扣店实行自选式购物,国际名品荟萃,集合了300余种国际知名一线品牌,如BOSS、GIVEENCHY、DULHILL、CHRISTIANLACOIX、连卡佛等,品牌档次、知名度都是国际一流,是集中购买大品牌的好去处。大部分货品都是在北京“独一份”。从这里淘回去的东西一般不会与别人雷同。因为这里的很多品牌对于国内很多人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在别处很难淘到呢!这里布局整齐有序的货品,让您一改传统打折店的印象。

特色:当你看到一双双形色各异的精品鞋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德国进口的货架上时,你就会控制不住自己的美脚了。

价位:全部货品都以原价的一到五折亮相,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地点:西单首都时代广场三层

365折扣广场

每月按末位淘汰引进新品牌。据介绍,365折扣广场将采用“每月末位淘汰”制度,对广场中每月销售额最低 的品牌进行淘汰清场,用新引进的品牌作为代替,不仅可以保证售卖品牌的更新度,还可以促使供货商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也对塑造品牌形象起到促进作用。以知名品牌的应季库存商品为主要货源,以市场价格的一到五折进行销售。同时在折扣的基础上定期推出主题特卖。目前已经签约进场的知名品牌已经达到50多个,其中包括掂、ONLY、GUESS、BOSS、华伦天奴、SODA,以及耐克360度等精品服饰。东西不算过时,而且摆放得也比较整齐。

特色:女装。大部分的衣服都很适合职业女性穿。国内知名的品牌“掂”就是很值得淘的女装。

价位:一至五折,从几十元至几百元。大部分在千元以下,适合工薪阶层。

地点:朝阳门丰联广场地下二层

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

这里品牌全而大牌。在奥特莱斯销售的名牌商品有PTADA、VERSACE、纪梵希、登喜路、法国鳄鱼、耐克、KENZO、CK、金利来、皮尔·卡丹等200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尽管是名牌商品的下架商品、过季商品、断码商品以及出口甩单商品,但却是全新的。

特色:家居用品。这里的家居用品很精致小巧,而且价格也不高。

价位:二至七折,服装价格从几十元至几千元不等。

地点:东四环北工大桥边。

王府井上品折扣店

这家“上品折扣店”实质上是王府井工美大厦“上品折扣主题特卖广场”的一家连锁店,是主要针对大众推出的名牌折扣店。以运动休闲货品为主。大部分货品是大商场里的下架商品、厂家的库存商品、过季商品。品牌有鳄鱼T恤、花花公子、皮尔·卡丹、艾格、史努比等。价格非常便宜。但是货品大多数款式不潮流。

特色:皮尔·卡丹的袜子和圣大保罗的内衣,便宜又好的东西。堆在购物车上像小山似的商品随处可见,人多较拥挤。

价位:所有商品都在五折以下,有的甚至低至一至三折,一般在百元左右。

地址:王府井工美大厦五层

秀水街

“假冒不伪劣”是秀水街的特色,甚至假货也分A档、B档。比如LV的皮包,100多元能轻易买到B版,但想拿到A版则是一个笑话。不过很多人就是喜欢这种“淘货”的感觉。

特色:在秀水淘东西杀价一定要狠,态度一定要坚定。如一个NORTHFACE的登山包出价580元,回价可立刻砍到100元;又如毛绒玩具,出价80元,最终可以20元成交。眼光和购物经验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动物园外贸特色店

动物园地区是淘换价廉物美服装的理想去处。在这里,花不多的钱可以买到质量、款式都不错的衣服。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这里先后出现了天乐宫、众和、东鼎等众多服装批发市场。

特色:位于天文馆旁的天乐宫服装批发市场以外贸服装专营为特色。天乐宫的商品是清一色的外贸服装,汇集了全国出口服装企业的多种品牌服装、服饰。200多个摊位中有十几个精品屋。除了商品质量有保证外,价格也很实惠,20多元就能买一条品牌牛仔裤,当然也要会砍价才行。

东四小店

东四是北京小店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一些小店在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很多艺人来京时都会光顾,这里也是目前北京最受时尚杂志青睐的地区之一。“流行舍”、“牛仔酷”、“469甲”等很多小店都拥有一批固定的拥护者,特点是风格不尽相同。例如“469甲”是北京最为正宗的哈日风格小店,货品基本上都是从日本直接进货,主要经营怀旧感觉的T恤、衬衫、裤子和鞋,比如经典的VANS系列格子帆布鞋,印有各种怀旧商标的T恤等,是寻找上个世纪70年代感觉的不二去处。

“改版”后的女人街

“改版”之后的女人街商品档次有了明显的提高,比较明显的特点是:韩国和日本的服装在这里很流行,所以特别受哈韩哈日一族的青睐。

比较有特点的一家是“MP3韩国服装”,这里以休闲服装和运动服为主。如果你经常看韩剧的话,就会发现有不少服装似曾相识,大部分服装代表了韩国流行服饰的特点。来这里的顾客有不少是韩国人和日本人。

在精品一条街的南边有一家名叫“安惠子”的小店,这里的T恤长短款都比较齐全,而且衣服上图案的个性化色彩很强,所有的T恤颜色基本都是黑、白两色,虽然很酷,又不至于太过出位,颇受时尚女孩的喜爱。

在这里像安惠子一样以黑白两色为主的小店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在西南角有一家叫“叶狄纳”的专营店,在很多服装街都有这个品牌的服装。

在“叶狄纳”的旁边,有一家名为“女线索”的小店。而这里的服装就像这个招牌一样的独特,或性感,或妩媚,或前卫,而且这里的大部分服装很少见,喜欢特立独行的女孩最适合。其实在女人街B区,特色小店还有充满民族色彩的“田园”、极具女性魅力的“欧派风格”等等都值得一逛。 <收起

请问中国的学校可以允许学生穿西装打领带吗

北京的情况我可以跟你说一下,16岁应该上高一吧,北京2环内比较好的高中基本上都有规定,要求穿学校的校服上课,有些不好看,有些我见过也是正装,不过是中山装样式的,毕竟是在中国嘛。我觉得既然回来了就还是要跟这边的环境相融合,即使你跟学校沟通了,也花了赞助费什么的,学校也同意了,但是就他一个人穿西装,别的同学会怎么看他呢?我觉得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以跟校方商议一个过度的方法,慢慢让孩子适应这边的环境,校服嘛,习惯了就好!上海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不过我基本的建议还是这样的!

补充:你的补充问题我看过了,有个观点我要帮你纠正一下,我觉得既然选择了回国内来读书,那么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快的适应国内的教育制度,社会背景和学习氛围等等,这样对培养他的适应和处事能力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另外对于学校,我觉得孩子父母的看法欠妥,可能是由于长期在国外不了解国内情况的原因吧,其实在国内,所谓的贵族学校更容易让孩子学坏,里面大都是有钱或有家庭背景硬的家里的孩子,很少有人会认真学习,拿大人的钱肆意的挥霍,更容易造成攀比之风,我觉得这样是把孩子推入火坑无疑。所以学校我建议还是选择正规的公立学校比较好,那里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素质也比较高,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对他的将来非常有利,毕竟钱不是万能的!还有就是国内和台湾的大背景不一样,特别是在北京,如果你想让孩子像台湾学生那样,还是我上面说过的,肯定会影响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培养他处理关系的能力。在国内,南北地区之间都存在差距,更何况是从国外回来的呢?我还是觉得尽快适应这边学校的环境才是最好的方法。另外我打听了一下,北京这边大都是中式西装的校服,我也看了你发的照片,不是那样的,要严肃的多。上海可能有,具体情况我就不太了解了,见谅!关于费用,私立学校(所谓的贵族学校)不会在乎那些条件,只要付钱他们一般都会收,如果要进公立学校,各个学校的规定不一样,可能还学要多了解一下情况了,当然跑跑腿是在所难免的了!